一些棉區的基層干部也談到,采棉機的型號、運行質量也影響了機采棉的推廣。目前,北疆一帶的棉區大多使用北京瑞之特農用裝備有限公司生產的國產采棉機,由于目前機采棉種植模式是一膜六行,而國產采棉機只有5個采棉頭,有一行顯然采不上。另外,與進口的上百萬元一臺的采棉機相比,國產采棉機雖然采收速度比人工快,但采收的還是沒有人工撿得干凈,剩下的殘留棉花還得靠人工,由于拾花費漲價等因素,不少棉農就不用人工了,這樣無疑造成了浪費,降低了棉花產量。
記者在縣農機局了解到,機采棉采用的是早熟品種,對播種時間要求較高,與兵團團場相比,地方棉花的播種時間一般在5月份,比周邊團場晚了半個多月,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機械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