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直接的,在古梵語中,指代紅寶石的“” (ratnaraj)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寶石之王”。
紅寶石的英文名Ruby一詞并沒有成分同樣為剛玉的Sapphire那樣源遠流長。這個詞最早的雛形是中世紀拉丁語中的“rubinus lapis”,而“rubinus”只是用作代表“紅色”的形容詞形容“lapis”石頭。而在12世紀的時候,這個詞組簡化成“rubi”進入了法語。直到十四世紀初,這個詞才變成了現在的樣子,進入英語之中。
而組成它的礦物成分,剛玉,Corundum的來源也與紅寶石撇不開關系,這個詞最早來自于泰米爾語“”(kuruvinda),而這個來源不明的合成詞本身也就是“紅寶石和藍寶石”的意思。就像它名字里提到的,紅寶石的重點是一種紅色的寶石——這點與多姿多彩的藍寶石有著顯著的區別。這一點也可以從它們的定義中看出來:紅寶石指的是紅色的寶石級剛玉,而其他顏色的寶石級剛玉都是藍寶石。
實際上,世界上已知最大**的紅寶石“卡門·露西亞”也只有23.1克拉。
鉻是一種神奇的元素,在紅寶石里它呈現出鮮艷的紅色,在祖母綠中呈現純粹的綠色,而在變石中,它在日光下表現出綠色到藍色,而暖光源下呈現出紅色到紫色。不過也難怪,鉻的英文名chromium來自希臘語“χρμα”(chrōma),意思正是“顏色”。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收藏的“惠特尼”變石,導致它的顏色在紫色與藍色間變化的也是鉻元素。
緬甸、越南等地出產的紅寶石產自大理巖(一種以碳酸鈣為主體的變質巖)中,大理巖中貧鐵,因此這些產地的紅寶石很多都會散發出強烈的紅色熒光。哪怕是在普通的陽光中,太陽發射出來的紫外線也會讓這些紅寶石發射出明顯熒光,讓它們的色彩更加紅艷。
而在其他紅寶石的著名產地就沒有那么幸運了。例如在莫桑比克,雖然那里的紅寶石同樣產自變質巖里,但是角閃巖里的鐵元素含量顯然比大理巖中要高出許多,那里出產的紅寶石里自然也就沒有那么明顯的的紅色熒光了。而泰國玄武巖成因的紅寶石含鐵量更高,所以更加缺乏熒光。
或許有很多人知道或者至少聽說過紅寶石里**的顏色叫做“鴿血紅”(pigeon's blood)——就像一滴鴿子的血一樣明亮而紅艷。但是不少人可能并不知道,在這種紅色的定義里,除了本身需要紅色足夠濃郁而且色調端正之外,其實包含著在陽光下會發出紅色熒光這一點。而這個顏色定義其實間接地就把帶有這種色標的紅寶石的產地給限定死了,雖然因為機緣巧合,一些其他變質巖中的紅寶石中也會出現貧鐵的情況。
然而因為商業的緣故,很多國際著名的珠寶鑒定機構也并沒有嚴格遵守這個顏色定義,看見正紅色的紅寶石就標記鴿血紅的鑒定機構大有人在。一些機構里的寶石學家也實在看不下去了,去年12月,最著名的彩色寶石鑒定機構之一瑞士寶石實驗室(GRS)偷偷宣布了一種新的色型“帝王紅”(其實是以Scarlet-Red Phoenix Award的形式在證書的附錄部分加以標出的),專門用以對**的莫桑比克紅寶石的沒有熒光的鮮艷的正紅色(或者略帶極輕微的橙色色調)加以描述。
1000S飾品小編覺得,在錢包有限的條件下,處理過的紅寶石也不失為一個頗具性價比的選擇。但是依然得小心,因為價格高,一些不被市場接受的處理,諸如染色、填充、表面擴散、鈹擴散等也經常被用在紅寶石上,而且各種合成的紅包石也經常出現在市場上,不得不小心應對喲。紅寶石里常見的網格狀金紅石絲狀包裹體。只會存在于無熱處理或者低溫熱處理后的紅寶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