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地區“水土宜陶,陳(陳代公元557-589)以來土人多業此,鎮陶自陳代以來名天下。”東晉(公元317-420年)時人趙慨對景德鎮陶瓷的釉胎配制,成型和焙燒等工藝進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為發展景德鎮由陶至瓷的變革作出了重要貢獻,被稱為“制瓷師主”,立廟奉祀。南北朝時,陳至德年元年,京城興建宮殿,陳后主詔新平鎮燒制瓷礎進御;隋(公元581-618年)大業中,新平鎮制成“獅象大獸兩座,奉于顯仁宮”,至唐(公元618-907年)、五代(公元907-960年),景德鎮陶瓷已開始名揚天下。“陶窯,唐初器也,土惟白壤,體稍薄,色素潤”,“稱假玉器”,“鎮鐘秀里人陶民所燒造”,“陶玉攜瓷入關中,且貢于朝,于是昌南鎮瓷名揚天下”,“霍窯,窯瓷色亦素,土善膩,質薄佳者瑩潤如玉,為東山里人霍仲初所作,當時呼為霍器”。邑志載:“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詔新平民霍仲初等制器進御。”據考古發現,景德鎮五代窯址頒布甚廣,有十八處之多,尤其是延續六、七百年之久的湖田古窯址,規模最大,影響甚遠。這些窯址都燒青瓷和白瓷。青的色調偏灰,白的色調純正。而且,白瓷胎質細密,透光度較好,其燒成溫度已達1150-1200℃,孔隙度為0.8%,胎體白度達70%以上。器物主要有盤、碗、壺、盒、水盂等,以盤碗為主。這說明,五代時的景德鎮以她為南方最早燒造白瓷之地和其白瓷的較高成就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從而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壟斷局面和“南青北白”的格局,對于宋代青白瓷的制作,對于元、明、清瓷業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運輸安全承諾:如果在運輸過程中產生的破損,我公司將全權負責。
裕強陶瓷梁瑋24小時歡迎您的垂詢:15779823393 QQ:334020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