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數據顯示,今年1~2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3%,增速比去年12月加快0.3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加快0.9個百分點。分三大門類看,采礦業增加值同比下降3.6%,制造業增長6.9%,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8.4%。從數據可以看出,今年開年裝備工業穩中有進。
在整體經濟低迷的時期,制造業作為資產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的重資產行業,在目前勞動力、原料以及物流等成本不斷增長的時期能取得如此增長,可以說是近兩年供給側改革、《中國制造2025》、一帶一路等多重政策共同形成的合力所帶來的。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首次明確把發展“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全國兩會期間,人大代表們紛紛將目光聚焦在如何實施制造強國戰略上,他們普遍認為,要繼續推動《中國制造2025》邁向深入,必須采取切實有效措施,破解當下制造業發展面臨的難題。
基礎要強
記者在行業有關專家那里了解到,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制造業基礎領域在制造業擴張的同時并未得到足夠的重視,發展水平稍顯落后,長期以來,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外來“植入”性強,自主基礎研究不足,底層技術和配套產業基礎技術支撐乏力、發展不均衡。通過“舉國之力”實現的重大技術裝備的突破多是整機領域,無法實現全產業鏈布局。
專家表示,這就造成了我國裝備制造業“空心化”的癥狀。現在,我國高端裝備的基礎關鍵零部件,特別是運動部件,如閥門、伺服電機、發動機、減速機、自動變速箱幾乎全部依賴進口。
不久前,國家發布了工業強基工程實施指南,提出工業強基是《中國制造2025》的核心任務,決定制造強國戰略的成敗。制定的目標是,到2020年我國將初步建立與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