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7日,國家出臺《煤炭工業發展“十二五”規劃2012年度實施方案》,我認為此方案的主導思想應該是減產,并非是全國性限產;因局部地區產量超出并沒有懲罰性措施,以“鼓勵”為主。
按性質分類,此政策為指導性文件,不為指令性文件,這是煤炭市場發展的進步,也是煤炭市場發展到今天比較適合的政策;即將步入成熟的煤炭市場,指導性文件比指令性文件更重要,這樣能給地方政府和企業以適應市場的空間;如產煤地區地方政府可以根據自己的發展戰略,結合國家指導性文件,實現關小建大、停危保安、減負增輕等轉型發展;某個企業,也可以結合自己生產的煤炭產品及市場緊缺情況,適當增減產、提高內控能力、延長產業鏈條和調節發展速度等。
減產屬于市場行為,完全市場化的產品在遇到“寒冬”時一樣會主動減產或轉型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及附加值;煤炭市場也一樣,供過于求,一樣需要企業自主采取控制產量,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質量等。限產則不同,會出現“一刀切”,容易出現優良資產被切掉、劣質資產被保留的弊病;同時,切重了會出現全國性煤炭短缺,切輕了對市場調節的作用有限。當然,現部分地方政府采取了一些限產措施,在煤炭還沒有完全市場化的此階段,是比較適合的,要比全國性限產有助于煤炭市場良性健康發展,地方政府至少可以結合自己省份的開采條件和煤炭品質情況,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隨著煤炭市場的發展,如電煤也實現了市場化,國家和地方政府對煤炭市場最好都出指導性文件,不出指令性文件;那時,主要通過環境保護不達標等懲罰性措施間接調節市場。但也有特殊情況:在市場不成熟階段,建大去小需要局部指令性文件做后盾;另外市場調節階段性嚴重失靈時,需要全國階段指令性文件來協調。
煤炭供過于求是現階段的主旋律,經煤炭價格長期上漲,部分形成了一些只漲難跌的慣性思維,現階段的下跌彰顯部分“恐慌”,其實市場經濟下跌是正常的,上漲也是自然規律;沒有必要對現在的下跌過分關注,往往恐慌比煤市下跌更可怕。按煤炭品種市場化程度分析,冶金用煤是市場化程度較早和較高的,也是本次市場下跌最嚴重的品種,生產此類產品的企業適應市場的能力較強,自主減產和主動開拓市場是該產品企業適應市場的主要舉措,這才是應對煤炭市場特殊情況的根本措施。現在備受大家“夸大”的是電煤市場,其實此品種價格下跌幅度并不大,只有企業負擔重、煤市好時沒有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煤層復雜及井深開采成本高、煤炭運輸不順暢導致的市場價格偏低、煤炭產品較劣質致使用戶壓價幅度大等地區或企業出現了虧損,這是市場供過于求的必然,沒有他們的虧損,自主減產就不會開始,市場價格就不會穩定,市場淘汰就不會實現,整個行業升級換代就難以進行。
市場優勝劣汰必然會淘汰一部分劣質企業,煤炭行業屬資金密集型,被淘汰的往往是資金薄弱的民營或地方煤炭企業,這就會引起“國進民退”的討論;其實,我國經濟每到發展滯緩期,都是結構調整的最佳時期,因只有結構調整才能走出困局;初級產品“國進民退”是必然的,一個是與國際初級產品競爭的需要,另一個是保證國內生活必需品穩定供應的需要。那退出的民營企業怎么辦?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初級產品短缺,需要民間資金進入;當初級產品供應過剩,那些沒有抓住當時機遇做大做強的民營企業,轉型到我國現需要發展的高科技等其它產業,是民營企業現有資金去向的最佳選擇,也是轉型再發展的良好機會,民營經濟“查漏補缺”再發展是符合我國經濟發展規律的。
當煤炭行業指導性舉措出現時,標志煤炭市場新的格局將開始,按現在的發展趨勢,煤炭壟斷真的會出現嗎?未來煤炭市場究竟如何呢?可以肯定的是:壟斷不會出現,壟斷主要看某個行業和某個區域有多少大企業及個別龍頭企業產量是否達到影響和左右市場的程度。指導性文件中,2012年要建7個億噸級、12個5000萬噸級大型煤炭企業,大型企業總數達19個;我國最大的煤炭企業神華集團2011年產量2.819億噸,銷售量3.873億噸;產量是全國產量的8%,銷售量是全國的11%;隨后其產量和銷售量還會增加,但其它的大型煤業集團也會增產,全國煤炭消耗量也會提高。隨著大企業集團逐漸增多,生產逐漸集中,煤炭行業適應市場的能力會增強,惡性競爭的小企業對市場的干擾會越來越少,煤炭市場波動會越發理性,幅度會縮小,大起大落幾率變少。我對未來短期煤炭市場的判斷是:受成本支撐和庫存較高影響,煤價波動幅度會變得較窄,不會出現上半年的大幅下降,但后期下行壓力依然大于上漲動力;不同時段或價位動態維穩將伴隨左右。